兴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如下:
兴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执法公示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严格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执法的透明度,切实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结合我局行政执法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局通过一定载体和方式,对行政执法机关主体资格、人员、职责、权限、依据、程序、结果、监督方式、救济途径等行政执法信息,主动向社会公开,保障行政相对人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救济权、监督权,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条 在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检查四类行政执法行为中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
第四条 行政执法公示应当坚持公平、公正、合法、及时、准确、便民的原则。
第二章 公示内容
第一节 事前公示内容
第五条 行政执法事前公示内容包括:
(一)执法主体。公示执法主体的名称、具体职责,内设执法科室和派出执法机构的职责分工、管辖范围、执法区域以及所属执法人员姓名、职务、执法证件号码和执法范围等;
(二)执法依据。逐项公示行政执法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三)执法权限。公示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检查等职权范围;
(四)执法程序。公示行政执法的具体程序,包括方式、步骤、时限和顺序,逐项制定行政执法流程图;
(五)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公示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明确序号、抽查项目、抽查子项、抽查主体、抽查依据、抽查内容、抽查方式、和备注等内容;
(六)救济方式。公示管理相对人依法享有的听证权、陈述权、申辩权和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等法定权利和救济途径;
(七)监督举报。公开监督举报地址、邮编、电话、邮箱及受理反馈程序,及时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对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行为的举报。
第二节 事中公示内容
第六条 行政执法人员在进行监督检查、调查取证、告知送达等执法活动时,要佩戴或出示执法证件,出具执法文书,告知行政相对人执法事由、执法依据、权利义务等内容,并做好说明解释工作,按照规定着制式服装,佩戴执法标志;
第三节 事后公示内容
第七条 行政执法事后公示内容包括:
(一)行政许可。行政许可相对人、类型、范围、期限、核准时间以及行政许可证编号等;
(二)行政处罚。行政处罚相对人、违法事实、处罚依据、处罚结果、处罚时间以及行政处罚决定书编号等;
(三)行政强制。行政强制的措施、执行方式、执行结果、查封扣押清单等;
(四)行政检查。行政检查对象、检查依据、检查方式、检查时间、检查事项、抽查内容、存在问题以及整改情况;
第八条 行政执法决定和结果,除法律、法规、规章有明确规定不予公开的一律公开。
第三章 公示载体
第九条 行政执法相关内容公示载体包括:
(一)网络平台。将行政执法相关公示信息在以下网站进行公示:
(1)兴义市政府政务网站进行;
(2)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公示的网络平台
(二)办公场所。在局机关和基层市场监管所信息公示栏等,公示行政执法相关内容。
第四章 公示程序
第一节 事前公示程序
第十条 《行政执法事项清单》、《双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和各类行政执法流程图、行政执法服务指南以及新颁布、修改、废止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通过兴义市市政府政务网站具体公示,程序如下:
(一)准确梳理本局《行政执法事项清单》,明确行政执法主体、职责、权限、依据、程序等事前公开内容,报市政府审核后公开;
(二)准确编制县局《双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明确抽查主体、依据、对象、内容、方式等须事前公开的内容在贵州省双随机平台公开;
(三)编制各类行政执法流程图和行政执法服务指南,明确具体操作流程和行政执法事项名称、依据、受理机构、审批机构、许可条件、优惠政策、申请材料、办理流程、办理时限、监督方式、责任追究、救济渠道、办公时间、办公地址、办公电话等内容,报市政府审核后公开;
(四)编制《行政执法人员清单》,明确执法人员的姓名、单位、职务、证件编号、执法类别、执法区域、执法范围等内容,在市政府网站上进行公开,实现行政执法人员信息公开透明,网上可查询,随时接受群众监督,方便群众办事;
(五)根据法律、法规立改废和机构职能调整等情况引起行政执法公示内容发生变化的,适时进行动态调整。
第二节 事中公示程序
第十一条 事中公示程序包括:
(一)在执法活动中按规定出具执法文书,告知行政相对人执法事由、执法依据、权利义务等内容,并做好说明解释工作;
(二)行政执法人员开展检查、调查等执法活动要主动亮明身份,出示行政执法证件并按规定规范着装和佩戴统一标识。
第三节 事后公示程序
第十二条 事后公示程序包括:
(一)行政执法决定、行政检查情况等执法结果,在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7个工作日之内在相关网站进行公开;
(二)向社会公布“双随机”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对抽查结果正常的市场主体,自抽查结束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示;对抽查有问题的市场主体,区分情况依法作出处理并向社会公示。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 加强对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推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并将监督检查情况纳入依法行政考核的主要内容。
第十四条 对不按要求公示、选择性公示、更新维护不及时等问题,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追究有关责任人员责任。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兴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
第一条 为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建设,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局各执法机构、执法人员在实施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的行政执法工作时,实行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实施行政许可、行政检查等其他行政执法工作时,可参照执行本制度。
第三条 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工作由执行行政执法职责的执法人员负责记录。记录人员必须取得执法证,具备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
第四条 行政执法过程中,所有涉及行政管理相对人或者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有影响的行政执法活动全部纳入记录范围,具体包括调查取证、文书送达等各环节。
第五条 自行政执法工作开始至行政执法工作结束为一个记录时限,各执法机构、执法人员应按照本制度开展记录工作。
第六条 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以纸质执法文书记录为主,以执法记录仪、录音笔、录像机、照相机等电子设备记录为辅。
第七条 以纸质文书为记录载体的,应优先使用现行统一、规范、标准的执法文书;相关执法行为确无相应文书的,可根据实际情况,参照现行的相关文书予以记录。
第八条 记录员应全面、客观、及时全程记录执法活动,并完整填写记录执法活动的执法文书。记录完毕后,应由全体现场执法人员签名,并交由行政管理相对人签名确认;有见证人的,应邀请见证人予以见证。
第九条 以执法记录仪、录音笔、录像机等电子设备为记录载体的,记录员在记录中应以行政管理相对人知晓的方式进行记录,必要时应予以告知,禁止秘密、掩藏记录设备。
第十条 以电子设备记录的,应对电子数据采取保护措施,条件允许的,应及时以书面等形式予以固定,并交由行政管理相对人签名确认。未及时予以固定的,案件终结前应予以固定,并随案件档案归档。
第十一条 行政执法记录文书应作为本单位作出行政决定的证据材料,执法人员应全面记录行政管理相对人违法、涉及自由裁量等证据材料;所有记录文书一旦制作完成,禁止擅自修改。
第十二条 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文书按照行政处罚案件档案保管要求予以保管,其借阅、查询、复印按照行政处罚案件档案管理要求进行。
第十三条 本制度自印发之日起开始实施。
兴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第一条 为加强执法监督,规范重大行政执法行为,促进依法行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办法(试行)》,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是指本局执法机构拟作出重大行政执法决定前,须报经本局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和适当性审核,未经法制审核或者审核未通过的,不得作出行政执法决定。
第三条 本局作出的行政执法决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在作出决定前,由承办机构报法制机构进行审核:
(一)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举行听证或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要求听证的,或者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行政许可决定;
(二)行政处罚案件(一般程序);
(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进行法制审核的行政行为。
第四条 政策法规股具体负责重大行政执法决定的法制审核工作。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实行一审一核制度,对重大、复杂案件实行集体讨论,由案件集体讨论会集体讨论后决定。
第五条 具体负责承办重大行政执法决定的部门,应在行政执法办结后将案卷材料、拟作出的行政处理建议、法律依据等材料提交政策法规股,以便开展法制审核工作;若存在隐瞒相关材料、承办部门无具体处理意见等情形的,政策法规股可以拒绝接收相关材料。
第六条 政策法规股开展法制核审的时限为七个工作日,自接收全部案卷材料次日起开始;特别重大、复杂的案件,经主管领导同意,可以适当延长核审时间。
第七条 具体承办部门应参考法制核审意见,拟定行政执法决定;报送负责人审批时,应将法制核审意见一并提交。
第八条 法制机构对拟作出的重大行政执法决定从下列内容进行审核:
(一)本局对执法事项是否具有管辖权;
(二)行政相对人认定是否准确,基本情况是否清楚;
(三)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
(四)适用依据是否准确;
(五)拟做出的执法决定是否合法、适当;
(六)执法程序是否符合法定要求;
(七)违法行为是否涉嫌犯罪需要移送司法机关;
(八)需要进行审核的其他内容。
第九条 法制机构审核后,应当根据情况,分别作出如下处理:
(一)认为拟作出的行政执法决定证据确凿,适用依据正确,符合法定程序的,作出同意的审核意见;
(二)认为拟作出的行政执法决定存在主要证据不足、适用依据错误、违反法定程序、超越职权、滥用职权、明显不当等情形的,提出相应的审核意见。
第十条 执法机构不同意法制机构审核意见的,可以提出书面复审申请,要求法制机构进行复审。法制机构应当在收到复审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提出复审意见。经复审,执法机构仍不同意法制机构审核意见的,应当提交集体讨论会集体讨论决定。
第十一条 法制机构的法制审核意见表应当存入执法案卷归档保存。
第十二条 执法机构的承办人员、法制机构审核人员以及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的负责人因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导致行政执法决定错误,情节严重的,按照《贵州省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